最近网上又有一条消息火了,刷屏的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。说实话,我刚看到那内容时,还真差点信以为真了,心里头还咯噔一下:“真的假的?”可仔细一琢磨,这剧情好像有点眼熟。怎么总是换汤不换药,一套套路反复上演?难道大家都没发现吗?
其实,这种“老瓶装新酒”的把戏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现了。不少网友也纷纷留言吐槽:“这招玩烂了吧?”、“我小学时候就见过类似剧本。”还有人调侃,“再这样下去,是不是该给编剧颁个‘年度最佳复制粘贴奖’?”看着评论区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拆台,不禁让人想问:这些套路为什么还能骗到这么多人?难道我们真的那么容易被带节奏?
说到底,这事儿和人的心理习惯脱不了干系。信息爆炸的年代,谁还愿意慢慢求证啊?大多数人都是一扫而过,有个劲爆标题、几张配图,再加两句似是而非的话,就能勾起无数人的好奇心。这时候,要是身边朋友再顺嘴一传,你是不是也会跟着信上一半?毕竟,人嘛,总归喜欢凑热闹,看稀奇,对那些离谱却又似乎可能发生的小故事,总抱着“万一是真的呢”的小期待。
当然,也不能全怪吃瓜群众太单纯。有些内容制作得确实高明,把真假混在一起,让你防不胜防。有网友说,“现在连表情包都成线索了,真假难辨。”其实,这背后正折射出网络传播的一种普遍现象——只要能吸引流量,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整出动静来再说。这么看来,那些反复使用的套路,并不是因为它们多高明,而是在不断试探大众的信息免疫力。
不过,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被套路的时候。不然怎么会有“谣言止于智者”这句话流传下来呢?可现实中,又有多少人在第一时间选择质疑,而不是转发分享呢?前脚刚看到觉得离谱,后脚就忍不住想告诉朋友:“你快看看这个!”等到发现被骗时,只能自嘲一句:“唉,又上当啦。”
其实互联网世界本就是鱼龙混杂,有真相,也有假象。如果我们每次遇到这种熟悉桥段,都稍微留个心眼,多查查、多问问,也许就不会轻易掉进坑里。而且别忘了,每一次集体拆穿骗局,其实也是对信息素养的一次提升。所以,下回遇到这种“相同的套路”,你会选择相信还是怀疑呢?别急着下结论,不如先深呼吸,再看看有没有什么蛛丝马迹藏在字缝间,说不定答案就在细节里等着你去发现哟!
#热点观察家第6期#
杭州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