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所周知,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主权国家,那就是中国、美国和俄罗斯。而在这三个国家中,只有一个能站在金字塔顶,毕竟一山不容二虎,一球不容三霸。所以,如何在中美俄之间三选一,是中美俄乃至世界各国都重点关注的问题。
可以说,在全球政治格局中,中美俄三国的博弈始终是核心议题,而中俄关系的走向更是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。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,美国的综合国力鹤立鸡群,而中俄为了对抗美国的打击,心照不宣地选择“背对背拥抱”,理论上这样的抱团取暖会让美国如坐针毡,然而现实情况是美国对中俄联手的态度非但没有忌惮,反而相当兴奋,着实令人费解。那么,为何美国从不畏惧中俄的同舟共济?静夜史认为美国这一心态的背后,是多重战略逻辑交织的结果。
一、美国的霸权自负:视中俄为可控变量
对于“无敌是多么寂寞”的美国而言,任何国家都不过是不值一提的蝼蚁罢了,包括中国和俄罗斯。
二战以来,美国凭借其 “鹤立鸡群” 的综合国力,长期维持着全球霸权地位,这种优势催生出极端的战略自负。在其眼中,中俄等国的发展始终处于可掌控的范围内,无论联合还是对立,都难以撼动美国的核心利益。
从历史维度看,美国自二战后构建了以自身为中心的国际秩序,包括:经济上,美元霸权掌控全球金融命脉;军事上,遍布全球的基地与航母战斗群形成绝对威慑;政治上,通过操控国际组织和盟友体系主导规则制定。由于美国的霸权体系极端强大,于是这种霸权地位让美国形成了 “唯我独尊” 的思维定式 —— 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必须在其划定的框架内,一旦越界便会被视为 “挑战者” 而遭到打压。
对美国而言,中俄的存在本质上是 “霸权秩序的修正者”,而非 “颠覆者”。即便中俄联手,美国也坚信自身实力足以应对:其经济体量、科技优势与军事投送能力,在短期内仍能形成压制。这种自负使其对中俄关系的变化保持 “战略淡定”,核心目标始终聚焦于 “消除挑战” 而非 “惧怕联合”。
二、中俄联手的 “刺猬效应”:美国眼中的 “可控风险”
理论上说,中俄携手能产生1+1>2的效果,然而现实情况是,中俄携手的弊端,远比好处要多得多。
在美國看来,尽管中俄协作能提升整体实力,但这种联合更像是 “刺猬拥抱”,即表面抱团,实则暗藏矛盾,而且,将中俄捆绑还可能成为其 “一网打尽” 的难得契机:
(一)历史恩怨与地缘分歧的天然制约
在静夜史看来,中俄两国的历史经纬与地缘诉求存在天然差异。从沙俄时期的领土争端到苏联时代的意识形态博弈,两国关系经历多次起伏,积累的矛盾绝非一纸协议就能化解。比如在中亚、北极等关键地缘区域,中俄的利益侧重亦有不同:俄罗斯视中亚为 “传统势力范围”,是绝不允许他国染指的禁脔,而中国则更关注能源合作与经济走廊建设;而在北极议题上,俄罗斯强调 “地缘主导权”,中国则以 “近北极国家” 身份寻求参与权。这种差异在 “捆绑式合作” 中可能被无限放大,进而形成内部摩擦。
于是美国精准地把握了这一弱点,认为中俄难以形成 “铁板一块” 的同盟。正如冷战时期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,地缘利益的冲突往往会削弱同盟的凝聚力,而美国恰恰擅长利用这类矛盾分化对手。
(二)“捆绑” 为美国提供 “集中打击” 的便利
众所周知,美国维持霸权的核心策略是 “分而治之”,即通过差异化施压防止对手形成合力。但如果中俄主动 “捆绑”,反而为美国省去了 “逐个击破” 的成本。
例如,在军事层面,美国可将第六舰队与印太舰队联动,在黑海、西太平洋同时施压,迫使中俄分散防御资源;经济上,可联合盟友对中俄实施统一制裁,切断技术与市场通道。在俄乌冲突中,美国联合欧盟对俄能源禁运,同时对华芯片管制升级,静夜史认为正是这种 “集中打击” 的预演。对美国而言,中俄关系越紧密,其 “联盟体系” 的动员效率就越高,制裁与围堵的效果也越显著。
三、美国对中俄的 “分而治之”:差异化解码与策略适配
不过,我们也应该看到,美国对中俄的打压看似同步,实则暗藏 “差异化逻辑”,即根据两国的战略属性与威胁等级,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,而这种 “区别对待” 恰恰是其不怕中俄联手的深层原因。
(一)俄罗斯:“可控的敌人” 与 “欧盟的恐吓者”
俄罗斯作为苏联遗产的直系继承者,始终被美国视为 “冷战残余”。但美国对俄的打压始终保持着 “战略克制”:一方面,俄罗斯的核武库构成 “终极威慑”,使其不敢贸然全面摊牌;另一方面,美国需要俄罗斯充当 “狼外婆” 角色,即通过渲染 “俄罗斯威胁”,迫使欧盟依赖北约保护,具体来说就是拜倒在美国的牛仔裤下,从而使美国牢牢掌控欧洲安全的主导权。
可以说俄乌冲突便是这一策略的最佳体现:美国通过军援乌克兰消耗俄罗斯的实力,同时借机强化对欧盟的能源控制与军事绑定。对美国而言,俄罗斯的 “存在” 比 “消失” 更有价值 —— 一个 “虚弱但不崩溃” 的俄罗斯,是维系欧美同盟的最佳纽带。
(二)中国:“体系颠覆者” 与 “斗而不破” 的对手
相比于俄罗斯,中国的复兴被美国视为 “文明秩序的挑战”—— 作为非西方大国,中国的发展模式与种族属性(美国视角下的 “黄种人大国”),打破了西方主导的 “文明霸权”。因此,美国对华围堵的强度远超俄罗斯:从 “印太战略” 到 “芯片法案”,从南海搅局到台海挑衅,其目标就是 “坚决遏制中国取代美国的体系主导权”。
但中美关系又呈现 “斗而不破” 的特殊性: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,深度融入美国主导的产业链,中美贸易额常年突破6000亿美元。这种经济依存让美国难以像对俄那样 “全面脱钩”,只能采取 “精准打击”(如制裁华为、限制高科技合作)。这种 “既依赖又打压” 的矛盾,使得中美关系始终在 “对抗” 与 “合作” 间摇摆。
(三)分而治之的底层逻辑
所以,美国对中俄的策略核心是 “防止联动”:冷战时期联中抗苏,后冷战时代扶俄制中,如今则 是“双轨施压”。这种操作的本质,是通过制造 “中俄战略互疑” 维持霸权 —— 例如,炒作 “中国利用俄罗斯消耗西方”“俄罗斯忌惮中国崛起” 等论调,放大两国的战略猜忌。
四、俄乌冲突后的策略调整:美国的 “被动升级” 与中国的应对
在静夜史看来,虽然美国是俄乌冲突延宕不止的始作俑者,但俄乌冲突的爆发却打破了美国 “分而治之” 的节奏。俄罗斯在制裁下屹立不倒,让美国认定 “中国暗中支持”,进而对华采取 “全面遏制”;而中国的快速崛起(GDP 突破18万亿美元、科技自主能力提升),也让美国意识到 “单极霸权” 的松动。在这种背景下,美国 “同时打击中俄”,既是霸权自信的体现,也是 “不得已而为之” 的选择。
所以,面对这一局面,静夜史认为中国的应对需坚守三大原则:
一是保持战略定力,恪守中立底线。
在国际冲突中,中立不是 “妥协”,而是 “争取主动” 的智慧。俄乌冲突中,中国的 “中立立场” 既避免了与西方直接对抗,又维护了与俄罗斯的合作空间,为自身争取了战略缓冲期。未来,面对中美俄博弈的升级,中国需继续以 “非集团化” 姿态参与国际事务,拒绝被绑定到任何阵营,也就能继续紧抓战略主动权。
二是以 “主动出击” 破局,重构战略主动权。
历史经验一再表明,被动防御只会陷入美国的 “围堵陷阱”。上世纪60年代以来,中国通过 “两弹一星” 与外交突破(恢复联合国席位),打破了美苏的封锁;如今,中国可通过强化 “一带一路”、推动金砖扩员、主导区域经济合作(如RCEP),构建自主可控的国际网络。“可以说以进攻为防守”,本质是通过扩大 “朋友圈” 削弱美国的联盟优势。
三是锚定核心利益,拒绝 “被裹挟”。
中俄关系的本质是 “非结盟、不对抗、不针对第三方”,这种定位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。无论是美国的 “联俄制华” 诱惑,还是俄罗斯的 “军事同盟” 诉求,都需以 “核心利益” 为标尺:台湾问题、科技自主、能源安全等议题上,中国必须坚守底线;而在气候变化、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,可与俄、美开展有限合作。
结语:霸权逻辑下的博弈本质
概括来说,美国不害怕中俄联手,根源在于其霸权体系的 “容错能力” 与中俄关系的 “内在制约”。对中国而言,破解困局的关键不是 “与俄捆绑”,而是构建 “自主可控的战略空间”—— 通过实力提升与规则创新,逐步瓦解美国的霸权根基。在这个过程中,保持清醒的战略判断,坚守 “核心利益至上” 的原则,方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。
多有疏漏,烦请斧正。
我是静夜史,期待您的关注。
杭州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