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脚撕毁上合声明,后脚防长急访中国,印度这套“精神分裂”外交背后,是莫迪政府玩弄“交易式外交”的惯用伎俩。当信任被一次次透支,这种两面三刀的骑墙策略,正让印度面临被新兴世界抛弃的风险,它终将失去什么?
印度外交这出大戏,主角的脸说变就变,快得让人眼花。前脚还在上海合作组织里义正辞严,后脚就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,这番操作,实在是精彩。
就在前不久,上合组织九个国家坐在一起,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,矛头直指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打击。大家一致认为这事儿干得不地道,得强烈谴责,呼吁赶紧坐下来谈,别再给中东那口高压锅继续加压了。这本是维护国际脸面,给局势降温的正经事。
可谁能想到,这声明的墨迹还没干透,二十四小时都不到,新德里那边就公开唱起了反调。印度外交部专门跑出来发了个声音,字里行间都在撇清关系,核心意思就一句:“我们没参与讨论,这声明不代表我。”一句话,就在自己和整个组织的立场之间,划出了一道明晃晃的三八线。
这公开拆台的骚操作还没让人回过神来,一个更戏剧性的消息就来了:印度的国防部长辛格,要收拾行囊访问中国,来参加上合组织的防长会议。这可是个大新闻,要知道,自打2020年边境上闹不愉快之后,这还是印度防长头一回踏上中国的土地。
一边跟组织划清界限,摆出“我跟你们不是一路人”的姿态。另一边又派出国防部长这种核心人物来参会,做出“我还是很支持你们”的样子。莫迪政府这葫芦里,到底卖的是什么药?
这套看似精神分裂的组合拳,其实把印度外交深处的纠结和算计,暴露得彻彻底底。它在上合组织谴责以色列这件事上临阵脱逃,可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冰冷的利益算盘打得噼啪响。
新德里为什么要在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里,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?首要的原因,是它的军事命脉,有相当一部分就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手里。以色列现在是印度第二大武器供应商,光是今年头四个月,就卖给印度三亿美元的“箭矢”无人机和各种导弹。这些宝贝疙瘩,一到手就火速部署到了印巴边境。
更要命的是,印度军队里那些压箱底的家伙,比如“哈比”反辐射无人机,还有学以色列搞的“铁穹”防空系统,都离不开以色列的技术支持。这要是公开谴领了以色列,人家一不高兴,掐断军火供应是小事,万一把技术支持也停了,那印度在克什米尔好不容易维持的那么点战术优势,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了泡影。
除了军事上的捆绑,还有印度国内政治的风向。莫迪政府现在玩的是一套“印度教民族主义”,这套东西,让他处理和伊斯兰世界关系的时候,天生就带着一种疏离感。伊朗是什叶派的老大,在印度的政治生态里,没什么人缘。
反倒是以色列那种一言不合就动手的强硬作风,在某种程度上,还挺对莫迪政府的胃口。他正需要向国内民众展示这种“强人”形象,好巩固自己的基本盘。
当然,这一招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向华盛顿递交的一份战略“投名状”。这几年,印度为了抱紧美国的大腿,主动把六成多的美国商品关税都给降了,在科技和军事上更是加速向美国靠拢。在敏感的中东问题上,跟美国和它的小兄弟们保持一个鼻孔出气,这显然是印度想挤进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那个小圈子,用来交换支持的重要筹码。
可是,就在印度小心翼翼地给西方阵营抛媚眼的时候,现实却反手给了他几分尴尬。不久前的七国集团加拿大峰会,莫迪顶着和东道主加拿大的不愉快,硬是要去。结果呢?落了个“自取其辱”的评价。
他本来想借着这个场子,好好吹嘘一下自己在印巴冲突里所谓的“胜利”,结果西方那几个大佬根本不感兴趣,整个峰会开下来,他几乎就成了个可有可无的背景板。大洋彼岸的美国那边,时任总统特朗普也因为新德里不肯承认他的“斡旋功劳”,心里很不爽,在美印关税问题上,那是寸步不让。
这一连串的冷板凳坐下来,精明如莫迪也该明白了,想完全指望西方这条路,短期内怕是走不通。于是,国防部长辛格的这趟中国之行,就成了一次盘算已久的精明叩门。这趟行程,表面上看是为之前的“拆台”行为来打圆场,做点解释和弥补,但里子,却是因为印度现在正陷在发展和安全的双重焦虑里,有苦说不出。
首先,是中国手里的稀土这张牌,精准地卡住了印度制造业和军工业的脖子。自从中国在六月初宣布要收紧稀土出口管制,印度的汽车厂、风电厂,甚至是军工厂,全都急得跳脚。有印度媒体自己披露,他们好几家军工巨头,因为缺了关键的钕磁体,生产线都快停了。
印度虽然号称自己脚底下稀土资源也不少,但在最核心的提炼加工技术上,严重依赖中国。面对这个产业链上的致命短板,除了赶紧跑来北京求情,它还真没别的办法。印度那些企业家们,已经不止一次给莫迪政府上书了:“别的先不说,请先解决我们钕铁硼的进口问题!”
其次,就在不久前的一场空战,彻底把印度军队长期以来的“装备优势”幻觉给打碎了。五月份,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天上干了一架,结果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中国产歼-10CE战斗机,据说把印度花大价钱从法国买来的“阵风”战机给打下来了。
这一战,把印度军方高层给震得不轻。一份内部报告不得不承认:“中国战机的对抗和超视距打击能力,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估。”与此同时,伊朗用那些便宜的无人机,成功突破了以色列先进的防空系统,这个战例也让新德里开始反思,自己是不是太迷信那些昂贵的西方装备了。
最后,是越来越要命的边境态势。为了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刷存在感,印度部署了超过六万名士兵,每天光是维持这些人吃喝拉撒的开销,就高达2.3亿卢比。这种巨大的财政压力,正压得新德里喘不过气来。一位印度陆军司令曾经匿名跟媒体吐槽:“我们就像在沙漠里追赶一座海市蜃楼,筋疲力尽。”
相比之下,中国这边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和技术优势,用无人机巡线,用预制化的哨所,实现了高效的“低成本控线”。据估算,中国的管控成本还不到印度的五分之一。有印军消息人士说:“我们增兵一个旅,对方只需要增调三百个工程兵就足够应对了。”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天壤之别,让印度的军事压力一天比一天大。
所以,辛格这次来,兜里揣着的,正是这些没法跟西方人开口的难题。他希望用“永久解决方案”这种漂亮的场面话,来探探中国的口风,看能不能在稀土供应和边境问题上,让中国松松手。
然而,这种典型的“骑墙外交”和“交易式”思维,正在引发越来越明显的反噬。印度在多边组织里当“离心机”,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。在金砖国家内部,巴西和俄罗斯在那儿使劲推“去美元化”,印度却公开唱反调,说“维护美元地位符合印度利益”。在金砖扩员问题上,又非要强行把自己“入常”的私货塞进去,搞得议程一度僵持不下。
在上合组织里,它既不签《至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》,抱怨“中国话语权太大”,又拿“中巴经济走廊”说事,一次又一次地阻挠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的通过。
这种行为的后果正在显现。俄罗斯正在加速搞一个把印度排除在外的本币结算平台。伊朗也已经暂停了恰巴哈尔港扩建项目中印度的投资份额,转头邀请中国企业来接手。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最新的贷款,也选择绕开了印度,直接通往了非洲。新兴国家的这个圈子,似乎已经开始厌倦队伍里这个总想搞特殊、只占便宜不担责的“特权玩家”了。
面对印度的摇摆不定,中国和其他国家表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。一方面,用稀土这样的经济杠杆进行精准反制,逼着新德里在保障军工生产和向美国站队之间,做出艰难的选择。另一方面,在多边合作的轨道上,金砖和上合的列车并没有因为印度的缺席而停下,反而绕开了这个障碍物,加速向前跑。
莫迪政府似乎误判了两件事:第一,它低估了外界对它这种“交易式外交”本质的洞察力——今天拿到了稀土,就跑来夸赞上合组织。明天要是拿到了美国的新军火,可能立马就会再次翻脸。第二,它高估了自己在非西方世界里的不可替代性。
国际关系这东西,终究是讲究一个“信”字。印度既想搭上新兴国家发展的快车抱团取暖,又害怕得罪西方的“老大”而不敢全力投入,结果很可能就是两头不讨好。如果继续沉迷于这种机会主义的“双面外交”,不仅会给上合组织这样的合作平台带来负面的消耗,更可能因为自身的摇摆不定,成为亚洲安全秩序里一个谁也无法预测的巨大变量。
中东那个火药桶已经足够警示世人,当一个大国的外交政策只剩下短期的精明算计,当信任被一次又一次地透支,它最终失去的,或许将是整个未来。
#热问计划#
杭州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